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走向深蓝的“海上粮仓”

2022-12-1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初英杰

 

 

5月20日,“国信1号”被正式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6”。

 

 

“国信1号”养殖技术人员正在设置有关参数。

 

 

俯瞰“国信1号”养殖工船甲板(部分)。

 

 

“国信1号”在海上航行。 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这是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开创诸多国际先例。

这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起捕、加工、运输,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

这是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样本”,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远海,从农业传统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

5月20日,“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交付运营,被正式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6”。

它的交付,是中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交付当天,它从山东青岛海域出发驶向福建宁德外海海域。眼下,它正在进行鱼苗入舱作业。今年秋季,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将起捕上市。

“国信1号”有哪些重大创新成果,又有哪些智慧密码?它将对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和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

 

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8万多立方米

船载舱养,年养殖产量比查干湖年捕获量还大

 

5月20日上午9时许,汽笛长鸣,此前已顺利完成设计、研发、建造、海试的“国信1号”正式交付,进入产业运营阶段。当天15时58分,这艘大型养殖工船正式起航,一个耕海牧渔的新时代由此开启。

该船总体设计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

“国信1号”船长249.9米,排水量近13万吨,载重量为10万吨,堪称“渔业养殖航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大国重器”。

它的养殖规模有多大呢?

船上设有15个养殖舱,单舱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全船养殖水体8万多立方米,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鱼、黄条鰤鱼等名优鱼种的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700吨。

这样的年养殖产量,比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还要大。

“相比开放式的传统网箱养殖,‘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使得养殖规模和效益大为提升。”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徐皓介绍,“国信1号”的平均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倍以上,以大黄鱼养殖为例,能够实现每立方米25公斤养殖密度,成活率达95%以上。

作为一个深远海游弋式封闭养殖平台,“国信1号”在设计上兼具自航式移动和锚泊固定两种模式。

“不同鱼类,有适宜的温度范围。比如大黄鱼,最佳生长温度范围是22-26摄氏度,在这个范围里长得最好、最快。”徐皓说,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国信1号”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等环境因素自航转场,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

同时,该船可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利用优质海水资源,为鱼类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提高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

“‘国信1号’首创‘船载舱养’模式,这种集约化养殖方式对于发展高品质鱼类大规模养殖,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同时,基于这一模式,‘国信1号’还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徐皓说。

10万吨的载重量,以及自航式移动和锚泊固定两种模式,使“国信1号”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机动性,能有效躲避台风、赤潮等,极大降低自然灾害对养殖业带来的影响。

据介绍,鱼苗入舱后,“国信1号”将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几个月后,首船养殖大黄鱼就将起捕上市。

 

项目突破六大关键技术,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减振降噪,水体声学指标超越静音级科考船水平

 

养殖舱内,鱼苗欢快游动。养殖监控室里,“国信1号”的工作人员通过屏幕,认真观察全船的氧气系统、投饲系统、养殖海水、养殖光照等各类系统运作状况,实时监测养殖舱内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和酸碱度。

“船上构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基于岸基的船岸一体化智慧云平台。”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及商务总监田乃东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生产数据可通过船岸一体化系统实时传输到岸基,确保船岸一体联动、岸基远程监控的实现,实现智慧养殖。

徐皓解释:“比如通过监控,可以实时了解鱼的摄食状态,从而控制投喂量,实现智能投喂。”

相较于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主要着眼于苗种技术问题,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将是海水养殖产业变革性的进步,是融合苗种繁育、海洋装备技术、信息化技术全产业链的改变。

“‘国信1号’的设计、研发,不仅仅是渔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涉及跨学科的研究。”徐皓向记者介绍,“国信1号”的设计和建造,是船舶工程、海水养殖、苗种繁育等各项技术的融合,是用新的理念集成新的技术,进而形成的新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设计、研发期间,研发团队遇到了很多困难。

“以前从来没有人在船上全周期养鱼。‘船载舱养’是否可行?怎样来养,如何为鱼提供最佳生长环境?”徐皓说,从这几个问题出发,研发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品种选择上,“国信1号”选择了经济价值高、市场接受度好的大黄鱼等。在养殖技术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方面,通过“国信101号”中试船的实船验证,“国信1号”一项项明确了工船养殖大黄鱼的最佳生长环境关键参数指标,优化了饲料营养、投喂策略、病害防控、养殖密度、生长特性等关键养殖工艺参数。

“大黄鱼特别敏感,是应激反应相对强烈的养殖鱼种,对养殖环境的静音要求较高。深海海水的背景噪音本身就大,这给工船降噪带来了较大困难。”徐皓介绍,“国信1号”进行了多项降噪技术改进,养殖舱内水体声学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静音级科考船水平。

目前,围绕“国信1号”的设计、研发、建造,研发团队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已获得授权10余项。

 

立足“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逐梦深蓝,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

 

“国信1号”在我国乃至世界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以其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有力推动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

在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的同时,“国信1号”创新了融合全产业链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以大黄鱼为例,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青岛国信集团从产业链着眼,依托“船载舱养”,又使大黄鱼苗种繁育、养殖、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在“国信1号”这一条船上协同运转起来。

徐皓认为,“国信1号”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的水产品在提供食物保障、供应优质蛋白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徐皓说,目前我国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是传统的近岸海水养殖,都受到了陆地资源的限制。

随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国信1号”的“船载舱养”模式,立足“大食物观”,坚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广袤的深远海。通过利用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为我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养殖期间,通过工业化的精准控制,能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海洋渔业实践。

这艘海上巨无霸,从设计之初就被寄予厚望。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山东省开展“国信1号”养殖工船运营管理试点,此前项目已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0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被山东省科技厅列入2021年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2022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专项。

在对“国信1号”设计建造进行优化升级的基础上,青岛国信集团又启动“国信2号”“国信3号”养殖工船项目,预计于2024年3月交付使用。30万吨级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船体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提前储备关键技术,探索亲本保存、苗种繁育和全周期工业化养殖,预计2023年底前启动建造。

“未来5-10年,青岛国信集团将在‘国信1号’顺利运营基础上,快速优化迭代升级船舶与养殖系统,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1000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董韶光介绍说,努力成为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供给水平,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推荐新闻